四川市州

成都  德阳  绵阳  广元  巴中  达州  遂宁  南充  广安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资阳  眉山  自贡  内江  泸州  宜宾  攀枝花  乐山  雅安 

您所在的位置:大公网四川频道首页 > 文艺副刊 > 正文

谱写中新合作天籁之音 追寻巴金在蓉文化足迹
来自:成都日报 发布时间:2016-03-28

    由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和香港卫视联合打造的综合类专题栏目《西望成都》3月26日推出第53期节目。一年多以前,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开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位高大帅气的外交官——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孔思达先生。作为首任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孔思达扮演着新西兰在中国西部地区开拓者的角色,也肩负着中新两国交流的全新愿景。在成都正通顺街口,有一口很不普通的井,名叫“双眼井”,中国文坛巨匠巴金老先生曾说过,“只要双眼井在,我就能找到童年的路。”这口井和这座城,与巴金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
    《城事》
    新西兰人的成都故事

    春暖花开的三月,新西兰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大卫希尓跨越重洋,从南半球的新西兰来到成都,在成都第十八中学和孩子们分享他的文学作品。在大卫希尔的身后,一名高个子的中年人卖力地举着新西兰的地图,这场文学交流会就是在他的努力下促成的。他是谁呢?他就是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馆的总领事孔思达(Alistair Crozier)。
    2014年12月1日,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开馆,来成都一年半时间,孔思达一天一天了解这座城市,一点一点发现她和故乡新西兰相似或相异的魅力,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成都朋友圈。一位叫伯思门的朋友,是在成都创业的新西兰人。伯思门的家族在新西兰经营着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农场。2012年伯思门和他的华人妻子黎简决定到中国创业,一番考察过后慎重地选择了成都,开始销售自己家族农场生产的乳制品。他的公司名叫“新西兰牛奶吧”,“牛奶吧”这个新西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成都受到了欢迎。短短4年他们的事业以成都为发源地走向了全国,创建了50家门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企业和投资者把目光聚集到了成都。2013年,新西兰最大的农业企业——恒天然集团落户成都,开发符合中国西部消费者口味的乳品配方。在恒天然的成都应用中心,可以随意制作自己喜欢的蛋糕。除了恒天然集团,早在2011年,占全球GPS市场一半份额的新西兰锐康晶体公司等很多新西兰企业巨头也纷纷落户成都。
    成都与新西兰在食品、电子信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正在进行着。2014年,成都与新西兰哈密尔顿市结为友好城市。同年,四川—基督城教育联盟在成都成立,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基督城的20所中学与30所成都中学成为姊妹学校。2015年5月,新西兰成都签证申请中心成立,更多的成都人去往新西兰旅游。成都,这个中国西部发展最快的城市,正与新西兰跨越南北半球,谱写合作共赢的天籁之音。
    《味道》
    成都,巴金的家

    三月的成都,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而清明。又到了东城根街小学的师生们纪念巴金的时候。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斗级人物,成都的东城根街小学是巴金生前最关注的学校,1991年5月,东城根街小学收到巴金的第一封回信和一本《巴金和儿童文学》,此后,一封封来信,将东城根街小学和这位伟大的世纪老人拉近了距离。校园里的“巴金书屋”,校园中央的巴金铜像,让老师和孩子们觉得巴金仿佛从未离开过。
    1933年,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出版,其中,作为第一部的《家》流传最广、艺术成就最高,也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家》中高公馆的原型就是巴金儿时在成都的家。巴金曾说,“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只要双眼井在,我就能找到童年的路。”
    在成都,巴金的文化足迹轻易就能找到。其中,百花潭公园里的慧园是最能感受巴金文学气息的地方。1987年,慧园主体建筑初步竣工,巴金还曾特意前来参观,并赠送了许多物品,诸如像老唱机、钢笔、书桌、老式台灯、旧沙发等等。巴金曾说,希望能和自己最爱的大哥和三哥相聚在慧园,足见他对慧园的喜爱。
    在巴金的一生之中,曾五度回到故乡成都,以1960年那次时间最长。1960年10月到1961年2月,巴金将他在成都4个月来的生活写成了日记。如今,这本巴金的《成都日记》收藏在成都市档案馆中。巴金最后一次回到成都是在1987年。之后由于身体原因,他再也没有机会踏上故土。
    从古至今,从成都走出去的作家,总忘不了这块热土,常常通过他们的笔,抒发对故乡的缱绻之情。然而,巴金的思念似乎比别人更强烈、更深沉也更为持久。巴金在他的散文《愿化泥土》里写道:我是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印。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

  • 大公报电子版
  • 四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