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市州

成都  德阳  绵阳  广元  巴中  达州  遂宁  南充  广安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资阳  眉山  自贡  内江  泸州  宜宾  攀枝花  乐山  雅安 

您所在的位置:大公网四川频道首页 > 四川新闻 > 正文

从腰包到钱柜 通江“金融扶贫”催暖千家万户
来自:大公网四川频道 发布时间:2016-06-08

多家媒体记者聚焦通江 采访报道金融扶贫模式

    (杨权 张艺)“以前老百姓是‘腰包账’,靠卖点粮食、小菜、山珍、家禽等进行零用日常开支,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金融扶贫开展后,老百姓也有了自己的‘钱柜’,在多方的支持、指导、监督、引导下,建起一本幸福账。”巴中市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李老支书兴高采烈地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通江县的“金融精准扶贫”花开千万家,这项创新扶贫模式在通江各地乡村陆续推广,而火炬镇苟家坝村正在以实践检验这一创新模式,率先稳步推进且亮点频现。近日,记者在苟家坝村围绕通江“5+1”金融扶贫模式进行了深入采访。
    “我来到火炬镇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太穷了、老百姓日子过得太苦了。”火炬镇党委书记张劲松说,为此他进行了几个月的调查摸底,想要改变这里老百姓的穷困面貌。
    钱从哪里来?
    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启动资金从哪里来?瓶颈如何破解?2015年,前任巴中市委书记调研火炬镇苟家坝村时指出,一定要打通扶贫瓶颈,破解产业扶贫“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一句问话诞生一种创新模式——金融扶贫。此后,通江县在苟家坝村试点探索“5+1”小额信贷模式,“5”即银行信贷、部门帮扶、财政贴息、公司保险、企业带动,“1”即贫困户。
    银行敢不敢放贷?怎样放贷?通江县委、县政府与县信用联社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评级授信”的办法解决。
    按照要求,苟家坝村由镇脱贫办、包村干部、信用社、贫困村第一书记、村委成员及群众代表联合组成评级授信小组,对全村101户贫困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民主评议。评级指标体系中,诚信度占50分,家庭劳动力和劳动技能各占20分,上年度人均纯收入占10分,根据最后得分为贫困户分别评级授信,授信额度最高5万元,最低1万元。
    不到一个月时间,苟家坝村“评级授信”结束,授信率达97.5%,授信总额度为392万元。照此办法,火炬镇在全镇10个村全部开展“评级授信”,授信总额度达到了3200万元。
    通过贫困户申请、银行审核、签订协议、发放贷款、录入台账等六步工作流程,为贫困户开展了“一站式”贷款服务,截至目前,苟家坝村34户贫困户获得了123.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贷款贴息的小额贷款,火炬镇188户贫困户获得贷款660万元,贫困户的脱贫启动资金终于有了着落。
    钱到哪里去?
    钱解决了,怎么用?镇上主导、村委主责、农户主体、企业主帮、大户主带的机制逐渐成型。
    2015年7月,镇上、村委和贫困户约定,小额贷款目前仅限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能用来修路、建房和挪作他用。产业怎么建?村委决定,按照“长短结合、高低配套、以短养长、以长促短”的思路发展产业。
    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不同贫困原因,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和村“两委”一起,分村、分户制定了脱贫规划,明确年度脱贫目标、脱贫措施;通过“1+1”“1+N”的办法,县级挂联领导、帮扶部门、镇村干部、学校、卫生院、大户能人共计300余人,对所有贫困户结对联系帮扶,制定了脱贫帮扶计划。
    目前,苟家坝村整合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连片种植核桃400余亩,套种马铃薯300余亩;建成年出栏400余头的空山黄牛养殖基地1个,户均养殖2头以上,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按照此办法,全镇10个村同步整合资金,共连片发展茶叶1500亩、核桃7000余亩、建成3000余亩脱毒马铃薯商品基地和空山黄牛集中养殖场2个,受益贫困户达2000多人。同时,针对精准贫困户,因地制宜规划了菜园、果园、鱼园、畜园“四园”庭院经济,已养殖小家禽10多万只、商品猪2000余头,贫困户的小额贷款资金有了用处。
    “去年我贷款买了2头空山黄牛,送到犁夫牧业公司集中代养。青饲料可以抵减饲养成本价,我要拿回去喂牛。”正在菜地里忙着捡黄菜叶的贫困户张建富美滋滋地说。
通江小贷助村民实现致富梦
    同时,镇、村两级还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扶贫新模式,把财政支农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计250万元投入到苟家坝村和四川犁夫牧业公司形成经营性资产,对全村541户农户(其中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优先股”“扶贫股”“一般股”的方式量化到贫困户和一般农户,按照“确股不确钱、确股不确牛”和“一年一分红”的收益分配原则,按照8%的利率进行“保底分红”,也就是犁夫牧业每年将付20万元利息进行分红,保证每个贫困人口近300元的分红收入,有效帮助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的脱贫渠道。
    除了小额信贷发展产业和资产收益扶贫两种脱贫办法外,火炬镇还大力回引返乡创业,利用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苟家坝村回引了四川犁夫牧业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空山黄牛屠宰冷链加工生产线,建成后将优先使用当地至少20个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回引硕士毕业生刘丽娟,流转土地150亩,建成了“健之源生态家庭农场”;回引“四川印山红股份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20亩,建成名贵苗木种苗基地1个。目前全镇回引返乡创业20多人,成立专合组织9个,专业协会2个,发展种养殖大户50多户。
    通过回引返乡创业、流转土地,贫困户至少获得了3笔收入,即土地流转收入、就近务工收入和耕地地力补贴收入。不少贫困户算账发现,他们流转土地得到的3笔收入,比自己原来的收入高出了20%以上。
    怎样防风险?
    火炬镇共有10个村,现在已有180户贫困户获得贷款,而且贫困户带款积极性不减。为什么贫困户免抵押、免担保,就能顺利贷到款?金融机构放贷的底气来自哪里?为确保扶贫贷款收得回,火炬镇建立了村规民约、评级授信、风控小组和风险基金等多道“安全阀”。
    苟家坝村的《村规民约》明确:凡有扶贫小额贷款的农户,只准发展产业,不准挪作他用。所有贷款都必须按时结清贷款本息,如果失信,取消该户享受村内优惠和福利。比如,《村规民约》利用通俗易懂的“三字经”这样写道:扶贫贷,创新意;必还本,定结息……
    为降低放贷风险,火炬镇在每个村都成立了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和审核监督小组,其组成人员为镇村干部、银行职工、群众代表,并与贷款农户签订协议,定期指导和督促贫困户是否按照规划发展了产业,是否按期向银行结了利息,等等,保证了风险防控无死角。
    发展当地特色的空山黄牛养殖,是苟家坝村一个重要脱贫产业。中华联保公司为农信社支持贫困户养殖黄牛又加了一条“保险杠”。养牛户交300元保险费,当黄牛出现疾病死亡、意外事故、自然灾害、食物中毒等四种情况时,可获得保险公司5000元/头的赔偿。
    风险基金为农信社放贷筑起了又一道牢固的“防线”。结对帮扶苟家坝村的通江县信访局,从办公经费中挤出10万元存入信用社,作为村级风险发展基金,撬动信用社放大至少10倍贷款给贫困户发展产业。当贷款人受到不可抗力和重特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采取村规民约、依法诉讼、保险理赔、县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补偿等措施后,银行仍有资金损失时,还可启动村级风险发展基金。
    “以前我们是不敢贷、不愿贷,现在有了这么多道‘风险防护墙’,我们是主动贷,普遍贷。” 通江县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吴军介绍说。
   【新闻链接】通江信用联社首先考虑充分发挥小微企业脱贫致富带动作用,率先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推出“特色产业贷款”产品,有效解决了专业大户、专合组织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难题,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向巴山红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500万元,带动贫困户从事红心猕猴桃种植400多家;向健森葡萄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800万元,带动贫困户从事葡萄种植200多户。同时,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基础上,以农户承贷承还、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的方式,向6户种植大户发放“合作社+基地+农户”贷款220余万元,大力支持种植大户发展猕猴桃、葡萄等特色产业。
  • 王志纲对话川商青年企业家:共绘发展新蓝图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日前,一场智慧交融的对话活动在成都天府新谷拉开帷幕。由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智纲智库、川商总会青委会联合主办的“王志纲对话川商青年企业家”活动圆满举行。 川商总会副会长、青委会会长、天坤国际总裁方毅,川商总会...查看详情>>
  • 大公报电子版
  • 四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