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市州

成都  德阳  绵阳  广元  巴中  达州  遂宁  南充  广安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资阳  眉山  自贡  内江  泸州  宜宾  攀枝花  乐山  雅安 

您所在的位置:大公网四川频道首页 > 图说天下 > 正文

四川宁南闯“丝路”
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
来自:大公网四川频道 发布时间:2013-07-16

宁南县的一个10万亩桑园基地(本报记者摄)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视察宁南蚕桑茧丝产业(宁南县供图)

宁南县茧丝绸园区管委会主任、县南丝路集团公司董事长丁广涛介绍园区规划

南丝路集团总经理林平介绍桑蚕系列产品

房前屋后都是桑园,桑蚕成为农家“摇钱树”

彝家姑娘采桑叶

工人挑选优质蚕茧

喜获丰收的蚕农

宁南开创了全国首个智能化收茧系统

    大公网成都7月16日电(记者陈明、向芸)每一方爱马仕丝巾,都以温柔而精致的触感、经纬间最细微的变化令人难忘。为给爱马仕系列产品提供高品质的生丝和面料,中国·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凌兰芳三年前将寻找的目光聚焦到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宁南县委书记张硕感叹道,“那时起,由宁南蚕茧生产的丝绸面料开始走向世界顶尖的奢侈品牌。

    日前,记者走进宁南,探寻古南丝绸之路上曾经一个小驿站闯入世界“丝路”,变身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的故事。
    东桑西移助就发展前“锦”
    根据全球纺织网的数据,中国蚕桑业生产量和出口量占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种桑养蚕获利空间趋小,2006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三大蚕丝主产区之一的四川省有包括宁南在内的7个市县入选,项目数量和资助资金居全国首位。
    好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宁南蚕桑资源优势,正如国家蚕桑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所说,“室外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光照充足,桑叶大如蒲扇、厚如铜钱;室内干燥通风,气候温良,非常适合蚕的生长。”凌兰芳亦表示,相较于广西茧粒薄、蚕丝短和沿海省份蚕茧易内染形成夹花丝等问题,宁南光热资源优势使其茧粒匀称、茧色洁白,粒茧丝长可达1150米以上,成为生产高档生丝的首选原料。
    2012年6月16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视察宁南,有感宁南蚕桑茧丝产业的雄厚实力,专门批示:“宁南的蚕桑是朝阳产业,要进一步做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依托轻纺工业园,尽快完成技改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打造世界最优质的茧丝绸生产基地”。
    事实上,在中国蚕桑业版图中,宁南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张硕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历届领导对栽桑养蚕始终坚持“热不赶、冷不砍、一心一意抓发展”的思路,并建立完善了覆盖县、乡、村、组、农户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连续12年实现“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全省第一,“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全国第一。2012年宁南养蚕24万张,实现产茧22万担,蚕农收入3.5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在“东桑西移”过程中,宁南积极创新栽桑、养蚕、收茧、缫丝模式,将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养蚕大户的示范作用,逐步为农民所接受,并助推宁南蚕业转型升级。
    以栽桑为例,宁南探索出了“6215”桑园套种模式,将传统的“田边地埂栽成线、荒坡斜地栽成片、房前屋后建小桑园”向田园成片桑发展,使土地从“单一单季产出”发展到“套种多季增效”,综合效益更高。宁南县景星乡党委书记陈绍奎算了一笔帐,实行“6215”模式后,亩桑养蚕可达4张,售茧收入约8000元,同时按季节可套种花生、玉米、蔬菜、冬季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每亩可增加套种收入4000至6000元,“每亩地经济效益比传统粮食种植可增加1.5倍以上。”
    而在收购模式上,宁南更是开创了全国首个智能化收茧系统。记者来到收购点时,景星乡天鹤村十组杨华显的售茧信息正显示在大屏幕上,从茧粒数、鲜壳量到含水量、正茧价等近10项信息卡一目了然。杨华显说,以前卖一次茧需要1个多小时,现在20多分钟就搞定了。
    据宁南县茧丝绸园区管委会主任、县南丝路集团公司董事长丁广涛介绍,用IC卡管理蚕农信息、村民联合议评质量、惠农卡支付茧款,手机短信传达收购政策、栽桑养蚕新技术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眼看手摸口报价”的收茧模式,实现售茧、存款、纳税“一站式”服务,既能全面确保蚕农售茧资金的安全,及时准确了解乡镇、村组的蚕桑生产情况,还使售茧过程更加公平、公开。“截至目前,已为全县2.54万户蚕农免费办理了智能售茧卡,将逐步实现蚕业管理和收购模式现代化。”
    惠农的绿色经济之路
    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一组养蚕大户张连云家的三层小楼上,“要想富、栽桑树,桑树就是摇钱树”的标语引人注目,而这句话正是他家的真实写照。栽桑养蚕已经30年的张连云,不仅摆脱了贫困生活,还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蚕大户,2012年仅养蚕就收入逾21万元。
    而从外地返乡创业的姜月华,将栽桑养茧的“事业”做得更大,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蚕业资源,29岁的小伙子建起了月华养蚕家庭农场,单季最大养蚕量可达50张,宁南县与四川省蚕业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全国首台小蚕自动化饲养机也在他的农场投入使用。姜月华告诉记者,2、3年内计划将年养蚕量达到240张以上,总收入超百万,“对我来说,栽桑养蚕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而是规模够不够大。”
    在宁南蚕业局局长李兴盛看来,栽桑养蚕不仅是富民产业,更改变了宁南的面貌。“以前宁南有句俗语‘风大沙满坡、年年灾情多,种地一片坡、收得一箩箩’,上世纪90年代百姓的年均收入仅380元,通过发展蚕桑,已达到近万元,全县绿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也减少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蚕桑成为全县“五大富民工程”之首,宁南蚕桑茧丝产业已不满足于原料供应,为推动蚕业逐步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其中,宁南县龙头企业南丝路集团公司截至目前,已生产出蚕砂枕、蚕丝被、冬桑凉茶、冬桑绿茶等产品,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市场认可。南丝路集团总经理林平表示,尤其是冬桑凉茶饮料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外用桑叶开发饮料的空白,“今年3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春季糖酒会上,带去的冬桑凉茶被观众一抢而空,给我们很大信心。”
    根据规划,宁南将用3至5年的时间建设一个7.1平方公里,集蚕茧加工、缫丝、织绸、服装、茧丝储备交易、蚕业资源综合开发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依托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未来几年宁南桑茧丝行业将完成从‘制造’向‘创造’,从‘原料基地’到‘综合开发中心’的华丽转身。”
    在《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2022年)中提出了“中国锦城”成都、“中国绸都”南充、“中国茧都”凉山区域的差别发展战略。“凉山产茧数量和质量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主要是得益于宁南县的贡献。”
    四川省蚕业协会秘书长陈佑伟认为,宁南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是有强大实力和基础的。到2020年,宁南将形成年产生丝4000吨、绸缎3000万米、蚕丝被和真丝家纺100万床,丝绸服装、丝绸制品100万件的生产能力,产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1%,形成“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宁南”的原产地品牌国际影响力。
  • 大公报电子版
  • 四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