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市州

成都  德阳  绵阳  广元  巴中  达州  遂宁  南充  广安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资阳  眉山  自贡  内江  泸州  宜宾  攀枝花  乐山  雅安 

您所在的位置:大公网四川频道首页 > 百年大公看四川 > 正文

四川巴中经开区助民脱贫帽奔小康
来自:大公网四川频道 发布时间:2016-09-07

老百姓选到满意的安置房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文/图 张艺 杨权)“穿针眼、连成串”。四川巴中经开区现有7个贫困村和13个非贫困村,共566户、2073名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经开区在“异地搬迁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产业发展一批
    巴中经开区按照“一户一法、一村一策、多类整合、组团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制定新型城郊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城郊农旅产业新业态。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贫困人口,重点扶持适宜的特色种养业;对有劳动能力,但自身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组建扶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优势产业。强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产业融合,让贫困户分享经开区产业发展成效。
    围绕地域特色,突出示范带动。依靠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固有的产业优势,对7个贫困村和13个非贫困村精准实施89个基础配套项目,出台《经开区实施二次创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有规模、有基础、有实力的大户,目前正在建设涵盖7个贫困村的“花果+药材+蔬菜”立体种植产业示范片,形成果园、药园、菜园、花卉园的组团式旅游观光经济带。通过产业项目扶持和土地集约经营,鼓励壮大产业规模,并借助其规模及品牌优势,打通“技术、管护、销售”的渠道,有效的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利益双赢。
    围绕产业园区,突出劳务就业。针对无资金、无技术、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政策,通过组织“技能提升、大众创业”进行专业培训,并组建相应的农业专业队伍,或者就地就近组建专业运输、建筑装修、家政保安等专业队伍,将“贫困户个体”培育为“组织化的农民”。
    围绕土地资源,突出红利共享。积极探索“转包转租、入股流转”等多样化的方式,鼓励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将土地流转,或将产业打包“托管”等方式,实现“就近、整块、成片”经营,有效破解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增加贫困农户土地、资产入股资产性收入。特别是对无资金、无实力、无技术的贫困户,积极引导他们与合作社或大户抱团合作,将扶贫生产资料、扶贫专项资金直接折算成股份入股,由贫困户直接持有股份;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民被返聘到产业基地务工,在享受股份分红时,另有一定的务工收入,确保产业扶贫的措施见到实效。
    易地搬迁扶贫一批
    经开区易地扶贫搬贫困户对象共299户1142人,其中2016年计划搬迁74户246人。结合搬迁对象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依托城镇优势、园区用工、自然资源等集中安置,稳步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尊重民意,实现“有土”与“无土”统筹规划。经开区对规划区外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区、基础投入太大或故土难离的搬迁户,采取山上搬山下,山沟搬路边进行村内集中安置模式,村“两委”协助离承包土地较远搬迁户的耕作问题,同步积极招引业主规模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务农和成为农业园区工人脱贫;对规划区内的搬迁户或规划区外愿意搬迁到异地的搬迁户,依托城镇、园区、社区的优势进行市场化安置,有组织地引导搬迁进城农户从事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就业。
    发动群众,实现“自建”与“统建”结合建设。经开区在严格限定面积、户型和筹资标准的基础上,搬迁户自主建设的由经济发展部门和辖区办事处按工程进度进行支付搬迁补助资金,办事处牵头统一组织实施建设的,由搬迁户统一评定施工队伍、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建设,所有搬迁户搬迁后,原宅基地全部复耕。
社区建起幼儿园
    统筹力量,实现“大钱”与“小钱”统筹保障。针对大多搬迁户筹资艰难的现状,将集中安置区作为项目资源整合平台,整合搬迁补助政策,充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搬迁、区域拆迁等项目资金,规范建设安置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通过示范引领,真正实现“农民进城市民化、农村土地集约化、农业生产现代化、搬迁农户双收益稳致富”的目标。
    医疗扶贫一批
    经开区通过深入的调查摸底,辖区因病致贫的现象占相当比例,经开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6户2073人,其中因病致贫388户669人,占总贫困户数的68.6%,占总贫困人数的37%,如何确保这些群众如期脱贫,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市各类政策,近期出台了《巴中经济开发区脱贫攻坚医疗扶助实施办法》,探索出“131”医疗扶助新模式。
    建立一个体系。经开区出台了《巴中经济开发区脱贫攻坚医疗扶助办法》,建立一个涵盖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残联补助、社会救助和本级财政再投入扶助的医疗扶助体系。
    夯实三大载体。经开区制发一张明白卡,卡片标明户主姓名、致病原因、帮扶医生、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联系方式、投诉电话和十大项20多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做到“一户一卡一方、一村一库一队”,让贫困户对自己的病情病因、治疗预期、扶助团队、扶助方式清楚明白。
    组建一支队伍。经开区组建一支由市级医院医疗专家和辖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构成的脱贫攻坚医疗帮扶团队,对联系贫困村的患病者进行系统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诊疗办法措施,建立一支“24小时服务的医疗队伍”。
    开通一个窗口。经开区坚持更优质、更高效、更满意的服务目标,探索建立“互联网+医疗救助”服务平台,开通医疗救助“一站式”办理服务窗口,落实专人负责,对疾病现状、诊疗方案、治疗效果和经费报销情况实行台账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形成了村级卫生服务站、辖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部门上下联动的服务机制,让贫困患者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理所有的医疗扶助业务,达到了“小窗口、大服务”效果。
    健全一个平台。经开区以全面实施医疗精准扶贫工作的攻坚年为契机,组建扶贫移民、卫生计生、人社、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的综合服务保障平台,并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和财政专项医疗扶助基金,强化对医疗扶助的统筹协调、培训、会诊、治疗、督导和医保救助、民政救助和财政扶助的落实。通过“131”医疗扶助新模式,将有效解决因病致贫群众如期脱贫的问题。
  • 王志纲对话川商青年企业家:共绘发展新蓝图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日前,一场智慧交融的对话活动在成都天府新谷拉开帷幕。由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智纲智库、川商总会青委会联合主办的“王志纲对话川商青年企业家”活动圆满举行。 川商总会副会长、青委会会长、天坤国际总裁方毅,川商总会...查看详情>>
  • 大公报电子版
  • 四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