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每平方公里产出9.06亿
来自:大公网四川频道 发布时间:2015-01-30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记者向芸成都30日电)2014年3月底,《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正式发布,计划通过充分释放改革、开放、创新三大红利,为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产业基础。“三次创业”规划实施近一年,在经济新常态下,成都高新区于近日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据统计,2014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178.2亿元,增长13.6%,总量占全市的11.7%,增速高于全市4.7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3亿元,增长16.2%,总量占全市的23%,增速高于全市4个百分点。与成都各区(市)县相比,成都高新区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排名全市第一。
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表示,2015年成都高新区将全力做好“三次创业”决胜之年工作,力争尽早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争取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为核心区域建设中新两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争取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区域建设国家内陆自由贸易实验区。同时,将继续完善顶层设计,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创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
“三次创业”发力 增长极作用凸显
事实上,如果将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放在更大的范围来看,“三次创业”发力的效应无疑更加明显。201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039.7亿元,成为四川省首个GDP过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千亿级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体现和风向标,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人才、促进就业、提升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区域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高新区GPD突破千亿元关口具有示范意义和标杆作用,“在超过半数市州成功突破千亿大关之后,一些产业园区、重点区(市)县经济将率先跳起摸高,这表明工业经济和园区经济在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结构得到优化、内涵和质量得到提升。”
而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成都高新区发展的“含金量”更高。成都高新区用占四川省万分之2.67的面积,贡献了全省4.1%的产业增加值;用占成都市百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占全市11.7%的产业增加值;若与全省21个市州相比,成都高新区GDP总量可位列第11位,增速则排名第一。同时,经济密度进一步提升,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9.06亿元,是四川省的155倍、成都市的11倍。
此外,成都高新区人均GDP达到3.2万美元,对比IMF发布的数据,与2013年排名全球第27位的以色列持平。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均GDP突破3万美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都高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公共产品供给、收入分配和居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成效初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活力较强。
据了解,在“三次创业”的关键之年,成都高新区加快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楼宇经济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名列全国第四、西部第一。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位列全国第三。
多领域改革激发创业创新热情
“新常态下,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持久动力。成都高新区作为全省、全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重要窗口,拥有加快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发展的特殊比较优势。”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作为体制机制新区,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肩负着先行先试、开山破路的历史使命,出台的多项深化改革举措,对促进经济发展、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治理机制等领域改革,抢得了试点示范先机,走在了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改革实验田和示范区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目前,各类发展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有利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已初步形成。
以工商制度改革为例,2014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率先在全市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改革措施,为成都高新区带来了丰厚的“改革红利”。2014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企业达11517户,同比增长106.47%,年增企业数及年增幅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增注册资本(金)达644.71亿元,平均每日新增注册资金1.82亿元,平均每小时新增758.3万元。
同时,成都高新区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建设,孵化载体建设水平和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首位,点燃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全年新增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700家,新增孵化载体12.18万平方米,累计建成以8家*********孵化器为骨干、总面积142万平方米的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在孵企业总数达3710家。
而大学生在成都高新区的创业热情也更加高涨。据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李岗介绍,2014年共协助34家大学生企业获得政府资金和风险投资6200万元,组织20家大学生企业申请成都高新区一次性创业补贴。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苗圃”基地总数已达到16家,成都高新区被四川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了“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
此外,上海自贸区政策在成都高新区综保区先行先试,促进了研发设计、检测维修、保税物流等新业态的发展。而全国首个企业孵化大市场启动建设以及获批全国首批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试点等,则为园区内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积极引领发展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机遇、发展比较优势更加凸显,产业增长极、改革实验田和创新示范区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坚持同步提升经济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紧贴新川创新科技园、旧城改造、交通、能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和要素保障,重点加快德州仪器12英寸晶圆凸点加工厂、英特尔骏马、京东方扩产和入驻新川创新科技园重大项目实施进度,推动腾讯、招商银行金融后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和投产达产。着力强化出口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确保富士康、英特尔等主要出口企业稳定运行;全面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以成都高新综保区为载体创建*********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
同时,成都高新区将重点推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集群,提高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三次创业”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力争2015年新增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2家、过50亿元3家、过30亿元企业3家,培育省级、市级“小巨人”企业各20家。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力争2015年产业增加值达到725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坚持高位快进,持续壮大规模、提升水平,力争实现产值2730亿元,增长12.3%。生物产业着力服务链条完善、公共平台建设、产业载体打造和研发、生产资源整合,力争实现产值130亿元,增长30%。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要加快企业聚集,形成集群发展态势,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
“成都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发展试验区于一体的*********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科技创新已成为成都高新区最具爆发力和持久力的核心竞争优势。“特别是我们有望获批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使成都高新区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政策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成都高新区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将迎来又一个重大机遇。”
王志纲对话川商青年企业家:共绘发展新蓝图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日前,一场智慧交融的对话活动在成都天府新谷拉开帷幕。由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智纲智库、川商总会青委会联合主办的“王志纲对话川商青年企业家”活动圆满举行。 川商总会副会长、青委会会长、天坤国际总裁方毅,川商总会...查看详情>>四问印巴冲突升级,专家解读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5月7日凌晨,印巴冲突再度升级。截至今天中午,印度对巴基斯坦境内多地已发动了多轮袭击,造成26名平民死亡,46人受伤。 而印度方面损失也不小。巴基斯坦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实际控制线沿线数十个前沿村庄进行炮击和轰击,已造成...查看详情>>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中国是很好的市场,美企希望继续在这里做生意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发展对于中国而言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近期,一场聚焦发展的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吸引了80多位跨国公司代表以及多位知名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参会。他们如何看待2025年的中国经济与中国市场?美国的关税又将...查看详情>>对话刘永好:农业的下一程,会是什么样?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希望作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在智慧农业和AI技术应用上有哪些突破性进展?如何通过自主育种突破核心难题?近日,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考察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期...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