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发布“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路线图
释放改革、开放、创新三大红利
来自:大公网四川频道 发布时间:2014-03-27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记者向芸成都27日电)今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计划通过打造五级产业集群、优化三类空间布局等措施,充分释放改革、开放、创新三大红利,到2020年,把成都高新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中区”,打造高新区经济升级版,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产业基础。
“通过实施《规划》,释放改革、开放、创新三重红利,将有力地推动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和成都市‘四化一驱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的出台,不仅为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描绘了细化、量化的路线图,同时也体现了成都高新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开放、推动创新的着力方向积极探索。
目标:五级集群构建“高端产业集中区”
《规划》中明确的六条基本路径,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奠定方向: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坚持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创新驱动为主要素驱动为辅;在发展主体上坚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组合支撑”;在发展载体上坚持平面空间整合拓展和立体空间高效利用;在发展机制上坚持行政体制创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
据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四川省、成都市产业发展导向,结合成都高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4+1”)为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主导产业。
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500亿元,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税收超过50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产业体系和企业结构显著优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1个5000亿级、1个2000亿级、3个1000亿级、1个500亿级和3个100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力争培育1个千亿级、4个百亿级、7个五十亿级、50个十亿级、200个亿级企业,企业结构显著优化。
“不‘唯GDP论英雄’,这一思路贯穿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的产业发展规划。”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经济目标,《规划》中立足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使命,着重强调创新、开放和生态目标。
在创新驱动方面,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显著增强。到2020年,R&D占GDP比重8%以上,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1000件以上,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0项以上,制定国际标准20个、国家标准400个以上,培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创新型企业1000家以上,聚集各类高层次创业人才5000人以上,孵化企业达到10000家。建成一批世界水平的研发基地,形成一批全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突破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专利和标准,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高新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在开放合作方面,国际竞争力和引领示范作用显著跃升。到2020年,聚集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150家以上,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20家以上,培育国际知名品牌10个以上,产业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区域极核作用和示范引领地位进一步突出,对区域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
在生态发展方面,绿色发展和产城融合水平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比2012年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比2012年减少10%,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优美化城市生态“四态合一”。
布局:“一核两区多园”搭载“7+2”创新型产业集群
“2013年成都高新区以130平方公里的管辖面积,贡献超过千亿元GDP和超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而不是以来要素驱动来获得增长,这是成都高新区制订《规划》过程中探讨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规划》提出“一核两区多园”的破解之道,通过优化三类空间布局,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纽带,科学统筹西部园区和南部园区资源,合力建设高科技产业新城。
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核两区多园” 总体布局,是指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为新的增长极核,着力优化创新型都市产业战略性布局;优化现域西部园区先进制造业功能性布局、南部园区现代服务业功能性布局;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多方位拓展空间资源,形成开放式布局格局。
改革:改变资源投入方式释放新红利
“通过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开放、合作创新与全球竞争新形势的政策体系,为推动发展扫清障碍。在推进‘三次创业’进程中,成都高新区将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规划》的出台,改革进入“破冰期”。“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方式的改变,‘人’和‘钱’是两个主要方面。”在扶持产业发展方面,在有条件的领域,将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更加市场化的做法,逐步代替过去的直接拨款进行扶持的方式。
产业投资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成都高新区将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发挥市场投资主体作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向产业重点领域发展、专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通过设立政策性产业基金,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清理完善现有产业政策,整合产业专项资金,设立产业担保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债券基金等政策性产业基金,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引导放大的原则,重点用于“7+2”产业项目引进、企业培育、平台建设、环境营造等,促进产业快速聚集发展。
强化政府投资平台功能,发挥平台投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高投集团政府投资平台作用,加强企业并购和园区拓展,迅速壮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创业天使投资基金规模,充分发挥金融杠杆撬动作用,鼓励社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参与产业发展,灵活运用金融资本快速做大做强产业。
开放:“海陆空”全方位拓展合作平台
在中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背景下,中国西部的“腹地”作用日益凸显,正在获得新的投资发展动力。
“全球产业转移并没有结束,中国内地的‘产业西进’仍在继续,成都把握机遇,迎来了新一轮投资潮。”成都高新区负责人认为,国家大力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成都高新区利用新川创新科技园、蓉欧快铁和成都空港优势,开拓东盟、欧盟乃至全球市场,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为合作平台,拓展成都、四川,乃至中国西部对外开放合作的空间,这一历史使命被写入《规划》中: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为主要平台,利用新加坡的国际性金融、服务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带动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促进金融、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加快聚集发展。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正在酝酿“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依托成都“蓉欧快铁”和双流机场航空港等优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线,连接长江经济带,依托中亚国家矿产、能源、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共同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开展矿产采掘加工、对外贸易和能源输送,将产业触角伸向西亚和东欧,为高新区主导产业解决能源供应、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加工、产品装配和市场开拓等需求。
而在国际资本投资合作方面,将进一步发挥国有投资平台公司的战略价值,鼓励高投集团在境外设立专业投资公司,精选生物、电子信息等领域,与当地合建产业园区或开展股权投资,在保证投资收益的同时,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及时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方便。
创新:四大工程推动由量到质转变
“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进入创新相对活跃期,不仅创新方式更多样化,而且开始出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三次创业”的进程中,随着“四大创新工程”的实施,成都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建设技术开发、检验检测、标准研制、中试孵化等公共技术平台,强化创新创业技术支撑;完善技术交易、科技文献、科学数据、成果转化、国际化发展等科技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由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构成的融资服务体系;加强中欧商务合作平台建设,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深化国际商务合作。
加强专业园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政府投资的天府软件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推进天河生物医药产业园、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等社会投资园区加快建设;把新川创新科技园作为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的标杆和典范;适时规划建设航空装备、节能环保产业园等专业园区。
构建专业孵化培育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孵化体系,不断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创造条件使高成长型企业在区内“开花结果”,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鼓励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探索以参股方式参与在孵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效促进科技创业企业的引进、培育与发展;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不断提高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能力和水平。
在创新人才方面,成都高新区将完善政策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院企合作,突出实用性人才实训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强化职业技术人才职训等措施,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成都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赢得了发展机遇,成都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众多高端人才回流创业、就业。在“逃离北上广”和“孔雀西南飞”的背后,也呈现出了深化改革阶段中国更加均衡发展的脉络,通过“天府人才行动”和“人才回家工程”,已有4万多IT人才到成都高新区“安家”。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做好产业链,为这些人才‘筑好巢’,使成都高新区真正成为‘西部人才特区’。”
王志纲对话川商青年企业家:共绘发展新蓝图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日前,一场智慧交融的对话活动在成都天府新谷拉开帷幕。由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智纲智库、川商总会青委会联合主办的“王志纲对话川商青年企业家”活动圆满举行。 川商总会副会长、青委会会长、天坤国际总裁方毅,川商总会...查看详情>>四问印巴冲突升级,专家解读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5月7日凌晨,印巴冲突再度升级。截至今天中午,印度对巴基斯坦境内多地已发动了多轮袭击,造成26名平民死亡,46人受伤。 而印度方面损失也不小。巴基斯坦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实际控制线沿线数十个前沿村庄进行炮击和轰击,已造成...查看详情>>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中国是很好的市场,美企希望继续在这里做生意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发展对于中国而言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近期,一场聚焦发展的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吸引了80多位跨国公司代表以及多位知名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参会。他们如何看待2025年的中国经济与中国市场?美国的关税又将...查看详情>>对话刘永好:农业的下一程,会是什么样?
【大公网四川频道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希望作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在智慧农业和AI技术应用上有哪些突破性进展?如何通过自主育种突破核心难题?近日,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考察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期...查看详情>>